使用中日韩字体

本文探讨了拉丁文字排版与中日韩(即中文、日文与韩文)排版之间的排印差异,内容涵盖文字横排与竖排的书写方向、行距需求、文本对齐与断词处理方式,以及换行规则与标点符号定位等方面的独特规范。
字符大小
拉丁文字以横向书写,字母位于基线上,从左到右阅读。在不同字体中,字母大小和比例差异很大。相比之下,中文和日文既能横排也能竖排,因此它们的字符大小必须要适应一个虚拟的体量,也就是全角字框(em-square),并以此作为排版中的测量单位。以前韩文字符也是在全角字框的限制下设计,但由于韩文现在几乎完全是横向排版,当代韩文字体倾向于较窄的字框。中文和日文不使用基线,而是沿着字符的视觉中心线对齐,而韩文在横排文本中则按照基线对齐。 中日韩字体通常是等宽的,即每个字符占据相同的固定宽度;而拉丁字体则具有比例宽度,较窄的字母比起较宽的字母,所占字符的横宽更小。当同样字号的拉丁字体和中日韩字体组合在一起时,拉丁字母往往会显得太小,需要按比例放大,而中日韩字符设计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全角字框。 Typotheque中日韩字体在这方面进行了优化,可以确保拉丁和中日韩文字的外观和谐统一,无需进行额外调整。
阅读方向
中文、日文和韩文文本均可横排或竖排,首选的阅读方向取决于书写风格和语境。强调传统美学的文学作品和具有文化地位的文件,通常采用竖排,从上到下行文,从右到左成列。相比之下,现代书籍、数字文档和网站主要是从左到右横排的,因为这种格式便于在多语言环境中与其他文字整合。
东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:
- 在日本、台湾、香港和澳门,文字通常竖排,这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美学根基。
 - 在中国大陆,竖排文字并不普遍,主要用于书法、诗歌等艺术用途或传统场合。
 - 在韩国,文字很少竖排,在现代语境中几乎都是横排。
 
行距,行间距,行高
在排版中,行距指的是每行文字之间的垂直空间。在网页排版中,这由CSS的行高属性(line-height)控制。在大多数排版程序中,行高通常会自动设置为字号的120%。例如10点字号的字体,默认行高为12 点。这适用于大多数拉丁字体,只有x高特别大的字体才需要调整。中日韩文字的每个字符信息密度往往更高,设置1.7倍及以上的行距能够提高易读性和平衡的美感。也就是说,对于10点的字体,建议至少使用17点的行距。不过,重要的是要根据具体排版情况进行测试和调整,确保最佳的易读性和视觉和谐。
文本对齐和连字符
中文和日文的字与字之间不使用空格,只用标点符号来分割文本。任意两个字之间均可换行,无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词语。词语之间从来不用连字符,文字自然地流向下一行。现代韩语文本在单词之间使用空格,可以在单词头尾换行,也可在任意字之间换行,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连字符。与中文和日文一样,韩文的标点和某些字符为了避免不恰当的换行,需要遵循一些惯例。例如,句号或逗号绝不能出现在行首,这样标点符号才能与前面的文字联系起来。成对的标点符号,开头部分(如「 《 『)不应出现在行尾,结束部分(」 》 』)不应出现在行首。排版软件通常会自动处理这些规则以及断行位置,妥当地处理文字换行。连续成篇的中日韩文本往往都是两端对齐的,相比起拉丁文字在两端对齐时需要强行改变字间距,中日韩排版运用两端对齐更方便,视觉效果也更平衡。中日韩文字结构统一,适合排列成整块,而左齐右不齐的排法会导致视觉上不太一致。
标点符号
中文和日文的标点符号通常放在与文字同样的方框内。不过,不同地区的标点使用习惯有所不同。韩文主要使用的是像拉丁字体那样变宽的标点符号,但会根据韩文字符的大小进行缩放。
文本密度
中日韩文本天然具有疏密的变化,这与拉丁文字不同,后者通常追求一种均匀的灰度。在匹配中日韩与与拉丁字体时,重要的是注意文本的平均粗细效果,而不仅仅是笔画的粗细,毕竟中日韩字符的复杂程度大相径庭。最简单的中日韩文字仅有一个笔画,而一些生僻字或古体字则有64 个笔画或更多。优质的字体设计追求的是尽量减少视觉密度上的差异。

日语的特殊情况
许多文字系统可以同时书写多种语言,例如拉丁字母可以用来书写英语、波兰语或冰岛语,但是日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三种不同的文字,每种都有不同的用途。借用的表意汉字,用于书写大多数名词、专有名词,以及来自日本和中国本土的词汇。还有两种音节字母,即平假名和片假名。平假名主要用于日语本地词和语法元素,片假名主要用于外来词、拟声词、强调词或文体应用。虽然从技术上说,可以仅靠一种文字(如平假名或片假名)来表述日文,但三种不同的文字结合使用,能使上下文更加清晰,并将日文与其历史和文化根源联系起来。有些单词可以用三种文字中的任何一种书写,意思相同,内涵却不同,具有语气表达上的微妙差异。
在下面这篇单独的文章中,您将了解两种中文正字法——简体和繁体,以及日文中的汉字变体的情况。